在CEATEC盛大舞臺上,索尼公司以其“面向未來,所有能力的人都能分享Kando(情感)”的主題展位,向世界展示了其對包容性設計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的展示,更是一次關于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探討。
走進索尼的展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獨特的設計理念——以“邀請”、“全面”、“可持續”為關鍵詞。這種設計不僅是對每一位參觀者的尊重,更是對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完美詮釋。展位內的布局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無論是老年人、殘疾人,還是其他需要特殊關照的群體,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舒適空間。
在展位的中央,一張圍成一圈的桌子成為了焦點。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了所有人的走動,還使得參觀者能夠面對面交流,共同分享體驗展品的喜悅。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不僅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也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刻感受到包容性設計的魅力。
索尼的工作人員在展位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將自己置于有利于聽力和唇讀的角度,為聽力有困難的人提供了更好的溝通體驗。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懷,讓每一位參觀者都感受到了索尼的溫暖和誠意。
展位的空間組件同樣體現了包容性設計的理念。家具的安排充分考慮了輪椅用戶的需求,為兩個輪椅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桌子和其他固定裝置的角落都是圓形的,防止了游客的意外碰撞。此外,家具的顏色與地板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弱視的人也能輕松識別并安全移動。這些設計細節都展現了索尼對無障礙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對用戶需求的尊重。
在展位的布局上,索尼也充分考慮了人流的順暢性。他們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交通,并確保了步行的地板布局合理,使得游客能夠輕松參觀并享受整個展位的體驗。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參觀者的舒適度,也展示了索尼對公共空間的合理規劃能力。
在西安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一座以古長安甕城與古羅馬門洞為靈感的文化空間正在崛起。方所創聯中心,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綜合體,以其獨特的建筑設計語言,詮釋著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傳統與創新的交融。
“大湖流彩”是我們的設計方案所希望展現的展陳整體意向。將藍天白云下、湖水滋養中的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景畫面作為表現的主題。在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空間氛圍的基礎上,將內容進行合理化的重組與調整,做到類別清晰、重點突出。
天水農耕文化博物館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區岷山生態公園內,博物館展陳面積1600平方米。改館的建設旨在使農耕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在關隴大地上生根,讓這方沃土的人民追溯區域社會紋理、留住刻骨鄉土情愁、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構建現代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壽文化,這一蘊含深厚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文化現象,自其誕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向往與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壽縣,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壽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與傳承,成為壽縣歷史文化的瑰寶。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火爆態勢,科技和傳統文化融合科普成為科技館關注的重要方向,相關展教資源建設逐漸得到重視。基于行業調研,本文分析國內科技館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難點,以中國科技館“非遺+科技”主題教育活動為案例,研究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思路、方法與模式,并對相關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議。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工藝技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而在眾多瓷器種類中,上虞越窯青瓷以其溫潤如玉的釉色、簡約流暢的造型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樹一幟,成為了中國瓷器文化中的瑰寶。從東漢中晚期至五代時期,上虞越窯青瓷經歷了從創燒、鼎盛到低落、復興的曲折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變遷。本文旨在通過深入探索上虞越窯青瓷的發展歷程、技藝特點以及文化內涵,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同時展望其未來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曼胡默爾(mann+hummel)作為一家過濾設備的開發和生產商,擁有超過75年的歷史。他們在總部大樓內建立了一座博物館,通過各種主題展示公司的歷史、過濾技術和當前業務,以吸引參觀者并提供互動體驗。
時間之流浸潤并模糊了榖物的原相,形色香在壓力變化中揉雜溫度、空氣和水滴釀出甘醇風味。
邢臺,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古城,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著新的光彩。其中,邢臺博物館便是這座城市的瑰寶,以其唐風元韻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物藏品,引領著每一位到訪者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邢臺博物館的整體建筑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唐代的大氣磅礴與元代的精致典雅,構成了一幅令人贊嘆的歷史畫卷。主館巍峨聳立,與四個輔館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博群落。這里是河北省地級市中展陳面積最大的文博場所,7個常設展陳猶如一座座時光隧道,將參觀者的思緒引向遙遠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