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展館場館的演變同展覽業和展覽活動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受當時、當地的建筑設計思想、建筑營造能力的影響。展廳展館展覽場館在一個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整體水平,往往由所在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整體環境決定。那些將展覽業作為經濟支柱的重要經貿手段加以發展的地區,其展覽場館的規模大小、分布情況以及建造實施水準,大都遠高于那些不予重視的區域。
歐洲展覽業長期以來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歐洲也一直是西方建筑新思想、新趨勢的誕生地,因此歐洲的展覽場館演變在世界展覽場館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
德國是歐洲展覽業與展覽展館展廳發展的重要基地。在近800年的展覽業發展史上,德國展覽場館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演變。早期德國用于展覽交易的建筑多由住宅演化而來,其外觀基本為1--2層的磚木結構房屋,其中底層作為工作和交易場所,第二層則是生活和儲存用房。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磚石結構為主的展覽館逐漸普及,不僅規模逐步擴大,而且用途也更為專業化。工業大革命以后,伴隨著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等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誕生,展館展廳開始顯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展覽館于1869年在萊比錫建成。
由于受到乘坐馬車和步行等傳統交通方式的限制,20世紀之前的德國的展覽場館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帶;隨著機械化交通工具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鐵路交通運輸方式被推廣。展覽建筑的選址位置開始向城市邊緣轉移,坐落于城郊地區、擁有寬松用地的展覽館發展成為具有無中柱、大跨空間的單層式建筑,而位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展覽館為了節約用地,大多數采用多層式空間形式。
歐洲其他發達國家展覽建筑的發展歷程與德國類似。在19世紀連續舉辦的多屆世界博覽會上,現代展覽建筑的雛形逐步顯現,如1851年在英國倫敦博覽會著名的“水晶宮”和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巴黎機械館”?!八m”通過采用預制件裝配式施工方法,不到9個月時間便得以建成,而“機械館”采用鋼制三鉸拱結構,建造出115米的大跨度展示空間。在工業革命背景下產生的這些展覽館,都采用了當時先進的建筑材料與快捷的施工方式,體現了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以及功能為主的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許多城市建造了新的展覽場館,并且不斷地加以改建、擴建或新建。20世紀90年代,德國一些城市的場館設施規模無法適應興盛發展的展覽業需求,開始選定新址,建造更為專業和更加先進的展覽場館,如慕尼黑和萊比錫的新會展中心。歐洲其他發達國家也加大投資扶持展覽場館建設,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場館,如1976年建成的倫敦伯明翰國家展覽中心。
歐洲一些城市對早期建成的展覽場館還進行了較大的改造或擴建。以西班牙為例,始建于1980年的馬德里展覽中心,在進入21世紀以來,其展館面積擴建達12萬平方米;具有百年歷史的巴塞羅那展覽中心,2009年完成展館擴建工作,總建筑面積擴大至34萬平方米。再如,意大利米蘭貿易基金會展館面積達11.5萬平方米;2005年又投資7.5億歐元,建成一座面積達34.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會展場館。
展覽業位居世界前列的北美洲,展覽展館展廳建設也相當發達。例如在美國,許多大城市都建造了規模龐大的展覽場館,其中芝加哥市的“麥考密克”展示面積達70萬平方米,擁有各類先進、完善的配套功能設施,成為北美地區最重要的會展場館之一。洛杉磯會展中心、波士頓會展中心等一批20世紀90年代以后落成的會展場館,都展現了當代會展場館追求大跨空間、平面形式集中簡約、注重會議設施建設的發展趨勢。由于北美展覽業起步較晚,反而能夠以更高的起點來建造全新的展覽場館,而不必像歐洲國家那樣在舊場館的保護與再利用問題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建設現代化展覽場館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新加坡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與發達的貿易金融業,大力發展展覽業,建造了3座著名的大型展覽場館。中國香港利用地緣之便,2005年在毗鄰機場的填海區投入巨資建造新的亞洲國際博覽中心,如今已與維多利亞港灣的香港國際會展中心形成了珠聯璧合的發展態勢,將展覽業打造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遺址類博物館的版式設計,對設計師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既要懂歷史,又要用專業的平面技巧把它融合到一方天地中!
坐落于錢塘江大橋東南側,北鄰聞濤路,有較好的望江及觀橋視角。它是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承擔的杭州市濱江區12公里濱水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中的一部分。錢塘江大橋,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跨錢塘江雙層桁架梁橋,由中國橋梁專家、現代橋梁事業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主持全部結構設計,作為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設計方案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方案設計結合陳列大綱內容,運用多種陳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館藏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避免圖板加展品的單一陳展形式。
山東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成立于1954年,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之中,浙江省非遺館如同一方靜謐的綠洲,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到來。這里,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夢幻空間,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詩意棲居地。這座建筑面積達3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15153平方米的宏偉建筑,不僅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更是收藏、展示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寶庫,是傳承、利用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成都科學館以“星云狀”建筑外觀為核心意象,占地面積約9.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6萬平方米,其造型如振翅欲飛的星際巨艦,銀色金屬屋面在日光下折射出流動的光澤,宛如宇宙塵埃凝聚而成的動態星云。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隧道作為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橋梁,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希望。隧道博物館,這座國內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心生敬畏、心馳神往的地方。它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座時間的隧道,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追尋中國隧道的輝煌足跡。
在CEATEC盛大舞臺上,索尼公司以其“面向未來,所有能力的人都能分享Kando(情感)”的主題展位,向世界展示了其對包容性設計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的展示,更是一次關于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探討。
時間之流浸潤并模糊了榖物的原相,形色香在壓力變化中揉雜溫度、空氣和水滴釀出甘醇風味。